走进不科学_第二百八十五章 向星空发出的挑战书!(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五章 向星空发出的挑战书!(下) (第3/7页)

期——比如说半年或者一年内的图像,再筛选出角速度大于某个角秒的的星体就行了。

    一般来说。

    国内默认的数值是每小时1.3角秒以上。

    国际则是每小时1.5角秒。

    正因为对于这种方式的不了解,导致很多人都存在有一个思维误区:

    小行星和系内行星都是哈勃之类的望远镜拍到。

    比冥王星更远的系内天体,普通天文望远镜看不到它们。

    这个思维大错特错。

    举个例子。

    此前提及过阋神星,它距离地球足足有97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1.5亿公里,也就是冥王星的2.5倍。

    你猜猜迈克·布朗发现它的望远镜是什么规格?

    答案是1.2米的反射式望远镜,生产工艺是1780年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不过在光路上经过了一些改良。

    但这和工艺没关系,与设计思路有关。

    所以并不是说一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远,普通望远镜就观测不到它了。

    在不考虑详细画面的情况下。

    讨论一架光学仪器能看多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

    折射式望远镜甚至能看到180个天文单位外 12.6视星等以下的任何星体——虽然只是一个小点。

    但若是不通过严密的数据分析,你永远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星球。

    所以筛选星体,这才是寻找系内行星最复杂的地方。

    就像之前说的。

    你选个好天气随手一拍天空,说不定照片里头就拍下了太阳系内的第九大或者第十大行星叻,但你压根不知道那玩意儿是啥。

    韦伯也好,哈勃也罢,还有华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