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发展_第15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5章 (第1/3页)

    元宵右手抓着叶如尘,左手抓着顾青辰,“大爹爹,小爹爹。”

    小孩子长得快,数月不见,元宵走路说话都流畅了许多,还会唱简单的儿歌和背诗,不哭时乖得不得了,惹人心爱。

    元宵平时睡得挺早,但今日精力异常旺盛,夫夫俩没有刻意哄着他睡觉,而是一直陪他玩,直到渐渐犯困,等元宵闭上眼叶如尘才去熄了灯。

    叶如尘回来的消息迅速传了开来,不少人上门拜访,来沾沾探花的喜气。

    只有顾父,听着探花两个字就心塞得紧。

    叶如尘帮忙捎了圣上的那句话,顾父听完沉默了一下。

    顾父和叶如尘讲,因位置特殊,只要逢乱,昌宁必有战,也正由于社会不稳定,那里的经济和教育都不太好。

    但偏偏昌宁人口又众多,所以文人书生并不少。

    可即便如此,那里曾经也出过不少人才,虽没有状元,但榜样和探花各有一名,扬名天下的二甲进士也好几位。

    直到百年前,昌宁闹了一次□□,遍地饿殍,惨绝人寰,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背井离乡。

    本就落后的经济与教育受到重创,书院学堂纷纷关门,甚至连府城最有名的书院都变卖了学田房产,人去楼空,先生学子们四散求生。

    饥荒渐渐过去,但其影响延续了几十年,书院重开,然不复往日,学子数量骤减。

    多年之后,昌宁学子数量恢复了,教育水平依然落后,纵然朝廷进行了扶持,并派了不少学官过去,但收效甚微。

    毕竟大环境受限,再努力又如何拼得过人才济济的燕京府和苏水一带。

    顾父叹了口气,“近百年,莫说一甲,二甲都没出多少。”

    “时运不济,这个黄仲生怎偏偏赶的正巧,就不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