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金陵城 下关码头 (第3/4页)
褸的壮年男子。 人贩子扯开喉咙大喊:「奴工,一个只要一两银!」 「一两银?」子犀闻言惊道,「半斤盐还得要三两,奴工怎会如此贱价?」 这是卖人卖命的人市。 待售的男子看似逃荒的灾民,因飢馁煎迫而自愿卖身为奴。 豫明夷扬手唤来牛五。 「大批灾民涌入,人市之价日跌。」牛五回道。 盐帮帮主一逕沉默,面色凝重。 子犀知他必然是忆起过往。 豫明夷出身房县竹山。 英宗天顺六年,荆襄一带曾发生大规模流民民变,朝廷派出重兵镇压。荆州叛军首领名叫李原,混号李鬍子,他从官兵的围捕中逃脱,四下流窜,最后在邻近竹山的郧阳山险落脚,自称太平王,吸引不少流民、佃农加入,声势日渐壮大。 英宗皇帝闻讯,再派都御史项忠领军前来平乱,官兵挟着强大火力,叛民不敌,全数覆灭,李鬍子在乱阵中被杀。但奉旨剿匪的项忠在平叛之后,尚不罢休,又对从未参与叛变的竹山村民进行斩草除根式的屠戮,二十万馀山中村民死于官兵铁骑之下,老弱妇孺的尸体填满山谷。 都御史项忠因平乱有功,晋封安远侯。 豫明夷当年只是个七岁孩童,在官兵入山时,与几名孩童躲在山沟里,才逃过一劫。 多年之后,他习得一身武艺,终于得以亲手斩下项忠的头颅,为二十万条冤魂报了血仇。 痛失亲人、颠沛流离的童年,豫明夷常铭记于心,路见不平,他总是援之以手,江湖中人称他有情有义,子犀则常讥他心软。 「这些灾民若不加以安置,定会大乱。」子犀说。 「据传,有人暗中挑动灾民,说应天府知府数度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