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寒门之士[科举] 第17节 (第4/8页)
将文章借给柳贺看,却也要了柳贺的文章去读,进入九月,气温一日比一日低了,柳贺开始学《诗》,课业比刚入学时重了许多,每日将《诗》注义学完就感觉时间所剩无几,想写一篇正经文章都抠不出时间来。 柳贺只能暂时改了学习计划,三日写一篇文章,写文章至少空出半天时间来,这样他才能够在毫无旁骛的情况下将文章写好。 柳贺再次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主要是他眼下学《诗》还有一种新鲜感,《诗》中的篇章他虽熟悉,可有丁琅一篇篇讲授下来,他才更理解诸篇的深意。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族学中归家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因明岁是大比之年,八月乡试前,提学官必然要收考弟子,不少弟子因此返家专注备考,以争取一个秀才的功名。 第24章 游焦山 在现代时,柳贺以为科举是按地域往上一层层考的,从县城考到京城,最后考中进士就是最高功名,这话只能对一半,事实上,明朝科举设立之初,功名只有举人和进士,考试只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就是省一级的考试了,而乡试之前的考试,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应考资格。 这就是提学官存在的意义,提学官就是为了提调考生去参加乡试而设的。 提学官两京及各布政司只设一位,云南与贵州两个布政司则共用一位提学官,专管一省之学政。 一个人管一省如何管得过来?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日益增多,一省之中就有数千考生参与乡试,而这些考生都是经过提学官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