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五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五十二) (第6/7页)

天。“否”:废物。“得妾以其子”:纳妾的目的是为了生儿子。这里借“鼎颠趾”与“得妾以其子”,都是比喻,是比喻政治上的推陈出新。本句意思是“鼎颠翻了个底朝天,却有利于清除掉鼎中沉积的废物,好比纳妾是想生儿子,没有咎害。”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实”;充实,充满,果实等意。“鼎有实”是指鼎里更换了新的东西。这是比喻,即寓意政治上发生“革命”。“仇”:同伴,配偶。“即”:靠近。本段的意思“鼎里换上新的食物,可我的同伴有所不理解,不愿与我一同分享,但这并不影响“革命”的胜利。这是讲在面对新的社会局面,一些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的变革,也阻挡不了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本句最后出现“吉”的含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鼎耳革”:指鼎的耳朵掉了。“耳”:用来搬运鼎的把手。这句里的“革”,指“鼎耳”去掉了的意思。“塞”:阻塞,遏制。“其行塞”:指鼎失掉耳朵,就无法搬运。“雉”:山鸡。“膏”:甘美之物。“雉膏不食”:美味的山鸡rou不能食用。“方雨”:将要下雨。“亏悔”:不免悔恨。本段还是运用比喻,寓意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人没有享受到革命后的果实,还出现了某些弊端,还应不断地调整,但革命的前途是吉祥的。”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鼎折足”:鼎的脚腿折断。“餗”(s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