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4 (第3/4页)
指挥使会想这些?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永乐三年七月乙亥,几骑快马从大宁城中飞驰而出,带着兴宁伯的秘奏奔往南京。 同月乙卯,集结三百五十多艘海船,人员数量达三万余的大明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升帆远航。 船队中携带有永乐帝赐给西番诸国国王的金印袭衣,还装在有大量的瓷器,丝绸以及大明出产的货物。除给各番邦的赏赐,多用来同当地交易,换取金银宝石和香料。 船队中心是两艘宝船,正使郑和同副使王景弘立在船首,挺拔威严。战船呈现品字形护卫在宝船四周,同行的马船,粮船和商船紧随之后。 岸边和海船之上,同时响起了鼓声,宝船上立起数面大旗,十二张船帆陆续升起,从空中俯瞰,仿如鼓起鳞甲的巨兽,盘踞海上。 有了下东洋的经验,船队的各项安排都井井有条。卫军,藩王代表及文武行员皆听命行事。 值得一提的是,自见了武官排队领钱的一幕,朝中文官也纷纷解囊,为下西洋之行做贡献。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用抱着石头跳河,小册子上记录的钱钞数量也是节节攀升。 除以上人员,另有兀良哈,鞑靼和女真的队伍陆续登船。站在船头,见到仿佛望不见尽头的船队和遮天蔽日的风帆,勇士们心中的震撼简直无法形容。 或许是震撼太过,有晕船症状的人竟是少之又少。这让宝船上的郑公公和王公公无比羡慕嫉妒恨。 一样是旱鸭子出身,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远处海平面上,跃起了未曾见过的大鱼,金色的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