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卷阅读29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98 (第4/4页)

道别,上马离开。

    送走了侯显,孟清和回到三堂厢房,坐在桌边,看着并排摆着的两个好官印,叹息一声,先是郑和,再来侯显,早晚有一天,自己会顶着个“宦官之友”的大帽子,被文官口诛笔伐。若有幸被载入史书,有九成的可能被归入佞臣一类。

    为了有个好名声,就和宦官划清距离?

    孟清和摇了摇头,他不是古人,后世名声如何对他不重要,活着才是实际。

    为了名声,各种傻缺,打死他也不干!

    何况,较真起来,永乐朝的宦官名声算不上差。

    洪武和永乐帝时期的宦官,越是贴身伺候的,越是爷们。尤其是永乐朝,如郑和,侯显,白彦回等,都跟随永乐帝上过战场,真正杀过人见过血,经历过大阵仗。

    论军事素养和个人能力,并不逊色于优秀的武官。所以,才会有侯显出塞,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壮举。

    但成功的独特处,就在于不可复制。

    洪武朝的宦官听话,永乐朝的宦官彪悍,在这之后,除了主持修建北京九门城楼的阮安,明朝的宦官基本同jianian佞直接挂钩。

    东厂西厂,王振魏忠贤,全都载入史册,遗臭万年。

    不过,在李闯攻进京城,崇祯走投无路时,最后拿起武器保卫皇宫的,只有宦官,陪崇祯到最后的,也是宦官。

    一饮一啄,冷暖自知。

    宦官为祸不假,但将宦官推到台面上,与文臣相争的却是皇帝。

    这背后有太多权谋倾轧和无奈不能诉之于口。

    永乐帝是马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