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48 (第4/4页)
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术极高,也有辨别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经验却比不上大食人。 技术总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最显著的例子,大宁杂造局。 从火雷,战车,到可观百里之外的千里眼,每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世人惊叹。尤其郑和手中的千里眼,天子第一次见到,也是震惊不已。 “兴宁伯果非常人。” 此等神奇之物,于战时,可观敌情,到了海上,更是用途极大。 大宁只进献了三支千里眼,一支在郑和手里,另外两支都被妥善收藏,魏国公开口要,皇帝都没给。 若不是天子发话,兴宁伯和大宁杂造局怕是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魏国公,成国公,信安伯,武阳侯,加上各边镇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抢,也要抢来一个、 “兴宁伯为何不多造几支?只这些,如何不让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无奈。 他压根没想玩什么饥饿销售,全因条件所限,制造单筒望远镜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水晶镜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没有机器,也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赶在郑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经让孟清和十足惊叹。 毕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远镜的用处他知道,至于凹透镜凸透镜,测距对焦,小孔成像等问题,在脑子里剩下的不过几个模糊的概念,绞尽脑汁也只能对工匠说出个大概、 凭借一张简陋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