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42 (第1/4页)
风波看似平息,却仍有暗潮涌动。 事后提及,仍有朝臣愤愤不平。 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却对此不发一言。 马桢的奏疏看似平正,处处为朝廷着想,却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他忽略了今上出身藩邸,也忘记了今上是如何才登上皇位。 说汉王和赵王拥兵自重,岂不是在影射天子? 天子不会想马桢是就事论事,只会认为他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不杀他杀谁? 朝中的明白人不少,心中都十分清楚,马桢是绝对活不成的,继续闹,被下狱的会更多。 今上不是皇太孙,不会因为是文人就网开一面。相反,酷类太--祖-高皇帝。和这样的天子对着干,明显就是在找死。 朝廷中的大事多会刊登在邸报上,此事自然也不例外。 读完邸报,孟清和脑中升起了和杨士奇一样的念头,马桢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他。 永乐大帝彪悍了一辈子,但他也有弱点,更有忌讳。 哪怕在史书上写一万句老爹是如何喜欢自己,不喜欢皇太子和皇太孙,洪武帝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他的皇位却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 皇位来源不正,就是扎在朱棣心头的一根刺。 谁敢碰,都只有死路一条。 马桢冤枉吗?或许。 但就现实来看,敢上这样的奏疏,足以证明他脑袋上有坑,躲过了这次,早晚也躲不开脖子上的一刀。 这封奏疏何止是触怒了朱棣,完全是将皇帝一家都得罪了。 朱高炽会怀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