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指南_大唐种田指南 第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唐种田指南 第2节 (第2/7页)

上看看。”

    高澈这人还是很淳朴的,或者说高老庄整体都民风淳朴,村民没有坏心,这里也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在高长松家骤然蒙难后,他们几乎是举全村之力一起帮扶,男的帮忙料理丧事,帮种田地,女的则带高香兰她们仨姐妹,怕她们夜里哭,甚至陪她们睡觉,眼下事情过去,还隔三差五送个鸡蛋来给他们补补。

    要知道在这年代,鸡蛋是很金贵的。

    高长松说自己好,高澈却不这么觉得,他担忧道:“十二郎何时准备去乡校?”

    他口中的乡校就是高长松求学的地方,高太公为将这儿子培育成才,特意花了一大笔钱送他去读书。

    当然,学校好不到哪里去,所谓的乡校就是乡镇设立的官办校,教学质量其实是比较一般的。

    高老庄上读过乡校的人并不多,一不是每家每户都愿意送儿子去念书的,还有就是有些人读了,成绩却不怎么样,高长松因成绩好让高太公在庄内很是长脸。

    关于这事,高长松却早有决断,他说:“蒙大人恩,读过几年书,可我自认资质愚钝,无法更进一步,我本就想同他说明年的束脩不必送去,哪想到有这一遭,眼下我只想抚养meimei长大,是不会再去读书的。”

    这里的“大人”可不是说别的,唐代民间都称自己的父亲为“大人”。

    *

    其实,高长松在了解了一下成为留学生的概率后就不抱希望了。

    乌思藏国虽说每年会派人到大唐当留学生,选中他的概率却太低太低,要是他没记错的话,日本的遣唐使每年也就二三十个,新罗的公费留学生就十个不到。

    他其实对乌思藏国的大小没什么概念,可最多也就跟新罗半斤没八两吧,也就是说全国最多就十个人能当公费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