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22节 (第6/8页)
也这么认为。” “阿公,我有也有个想法。”余嘉鸿说道。 “说。” “我们是不是在昆明或者重庆开一家轮胎复制厂?战争期间轮胎损耗大,我们送橡胶进去,翻新旧轮胎,比直接买新轮胎要便宜,主要是新轮胎运输占用运力很大。修复翻新用料少。现在上海已经沦陷,运力下降,如何用最小的运力做更多的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余嘉鸿站起来从桌上拿了地图过来,“阿公,您看,现在上海港沦陷,台湾在日本人手里,香港和越南这里还能走,但是香港这条线,就看武汉什么时候沦陷了,做最坏的打算,以后只能走越南到昆明再到重庆的路线。昆明和重庆,这条沿线是不是轮胎消耗最大的?” 上辈子,滇缅公路是西南二十万老弱妇孺抢出来的公路,路况险恶,轮胎消耗极大。 就像他爸说的,当时国内工业重镇基本都围绕在上海周边。 第二次淞沪战役拖住了日军几个月的时间,给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但是内迁困难重重损失也惨重。这个时候靠着国内自己投资不现实了。 上辈子是父亲跟随华侨慰问团回到国内,看见境况,和几位同行相商,在昆明和重庆开设了轮胎复制翻新工厂。 在只有滇缅公路作为唯一通道的40年,在炮火中,那么多设备要运输进去,那是何其困难。趁着现在广州没有沦陷,滇越铁路还开着,机器运进去会简单些。 老爷子拿了放大镜仔细看地图:“一家工厂用上五六十万法币够了吧?” “仅仅翻新吗?橡胶硫化……”大爷细数制作工艺,“最多六七十万。” “投两家。”老爷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