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章 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 (第2/5页)
有釉。 所谓芒口覆烧,即口沿不留釉的覆烧方式。 芒口覆烧最早见于南朝洪州窑,采用对口烧方式。北宋芒口覆烧起源于定窑,最初是多级碗形、盘形覆烧,用来覆烧规格大小不一的器物,后来又发明了筒形匣钵支圈覆烧,大大提高了装窑量,但这种烧制方式易留下粗糙的芒口,从而导致了覆烧工艺不能持久,在南宋时期逐渐走向衰亡。 芒口是一种烧造工艺缺陷,特征是口沿无釉,露出胎骨。 定窑之所以从高高在上的御瓷到被皇帝嫌弃,就是因为芒口,而定窑的消亡,也跟芒口有关。 另外,秦立还发现,这次制瓷工人所使用的匣钵不一般。 匣钵即用来装瓷胎的容器。 以往,他在脑海画面中看到的匣钵,呈筒状,内部为光滑直壁,瓷器放入其中,会直接与匣底接触,因此需要在底层扑一层垫砂或者垫圈、支钉之类。 而这次的匣钵,呈扁圆状,内圈底部带有如同钩子一般的凸起,磁盘倒放其内,口沿刚好卡在‘钩子’上,无需垫圈支钉之类。 将这些扁平状的匣钵依次摞起,就如高高的蒸屉,制瓷工人们将这些‘蒸屉’抬入窑口,就开始了烧制…… “这种匣钵恐怕就是定窑发明的组合式筒形匣钵,当年在宋时还大力推广过,使得瓷器产量得到爆发式增长。可惜,成也芒口,败也芒口,这种烧制方式最终还是消亡了……” 看到这里,秦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