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分卷阅读28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81 (第2/4页)

喜得直咧嘴。

    小主子真是娶了个好媳妇!

    “湖里呢?是不是该养些鱼?去年听了你的话种了些菱角,许是种得晚了,没长多少。今年早早地埋了几筐藕,不知道能不能长成。”

    “我瞧着长得挺好,开了满湖粉白的花,好看得很。”司南夸道。

    说到那个弯弯的湖,他突然有了主意。

    那是个人工湖,湖水浅,湖面狭长,沿湖两岸土层厚,没种树,只长着些杂草。

    若是沿湖垫起土基,种上桑树,湖里养鱼,再几间蚕房,就是妥妥的“桑基鱼塘”啊!

    司南上学时写过一篇学期论文,非常清楚,虽然从汉代开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养蚕、丝织活动,但是和养鱼没有关系。

    直到明朝嘉元年间,浙江、福建的个别地区才有了“桑基鱼塘”的雏形。

    单靠嘴上干巴巴地说,担心长辈们听不懂,司南干脆拿了张纸,边说边画。

    “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桑葚可食,再请些擅长剿丝的女工,这样一来,鱼、桑、丝皆得。”

    一箭三雕。

    长辈们只觉得好,真好。

    这啥啥桑鱼好,小南哥儿更好,脑瓜聪明,主意多,就是好。

    唐玄想得更多。

    随着司南的讲述,他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最后,干脆把图纸拿起来,折一折,收进怀里,“我拿去给官家看看。”

    司南并不意外。

    与小小的郡王府相比,江南和东南的广袤土地水源发达,河流遍布,空气温暖湿润,更适合养鱼种桑。

    若能搞好,对当地百姓、对朝廷税收、对边境贸易的好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