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巨宦_之九十七 大丰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之九十七 大丰收 (第2/5页)

从李彦直开发大员开始,大陆与海外之间的粮食贸易便已一日频繁似一日,并从早期的走私发展为公开的、大规模的粮食海运。运河被废以后,海运的发展速度更是一日千里。

    因应这种大规模的粮食海运,从十几年前开始,大员和闽南粤东的船厂就已逐步在改善福船,并从中发展出一种专门针对运粮的“大粮船”来。大粮船的特点是用人少,容量大,平稳安全,而且船舱有种种防潮设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转向笨拙,而且航速也不够快,完全无法用于战斗,是一种必须在安全航线中才能使用的船只。

    靠着数以千计的大粮船,南洋的大米顺着季风,从吕宋直接运到泉州、上海、天津,再从这三个港口转运各地,提供着足以供数百万生活的粮食。

    然而正德八年第一季占城稻熟了以后,粮商们却烦恼了起来。以往南洋还被中国势力、欧洲势力、回回势力、本土土著势力切割得七零八落时,出于备战等需要,粮食消耗甚大。如今泛南海地区基本统一,境内兵事消歇,农事大兴,南洋地区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顶点,光靠几十座大大小小港口城市的日常消耗,根本不足以抵消这庞大的产能,所谓谷贱伤农,这次的丰收先伤到的却是粮商。

    他们纷纷驱舟北上,都把希望寄托在大明帝国大陆地区的内需上,偏偏这一年大明各地的收成又都不错,因此粮食运来了,却找不到大买家。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陈羽霆一北一南同时建议启用平准机制,以不甚低的价钱收购粮食,以避免大量粮商破产,累及民生。

    朝中曾有大臣反对这样做,认为那些粮商,破产就破产去,何必动用朝廷银两来救,但这言论却被次辅高拱吹着胡子顶了回去:“真是鼠目寸光之辈!竟然说出这等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