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人生_第七十一章 两全齐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两全齐美 (第1/4页)

    “刺绣、刻丝、织成、绵绫,都算是丝绣。而刺绣的起源最早,在舜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里有‘舜令禹刺五彩绣’这样的话,以后夏商周以及秦朝、汉朝都有发展,但大多是用在衣服上的配饰上。三国的时候,吴国孙权让赵逵之妹绣,这可能是刺绣作图画最早的开始。而到唐朝的时候,南海贡奇有一个奇女子卢媚娘,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能在一尺的绢上,绣出了七卷,这应该是刺绣绣字的开始。当然,在那个时候,刺绣作图、绣字,只是偶然为之,大部分还是用在衣服的饰物上。

    一直到宋代,用刺绣作书画,才开始兴起。明朝的董其昌在里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而到元代,刺绣的用线就稍微粗些,落针也不那么密。甚至有的时候,还直接用墨去描人物的眉目,远远不如宋代的精妙绝伦了。”吴文古有些叹息的说,我国的很多工艺美术水平,在宋代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世不要说超越,连学习和继承都做不到。

    “吴老,我这四扇屏风是哪个时期的?”于立飞期待的问,他只知道zhè gè 屏风应该有些年头了,可是具体到哪代,却还不清楚。

    “这四扇屏风,有图有字,文雅娟秀,而且全是郑板桥的竹子风采。那细细的批线和精致的绣工,虽然针法比较单一,却把郑板桥原作的风貌反映的淋漓尽致。应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