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88章 (第3/3页)
一个掾吏之衔,留在身边参赞军机。 一场科举,绝大多数都通过了。 士族豪强人才的质量颇高,全都是饱学之士。 这时代儒学还没有沉沦,所以绝大部分儒生都是有几把刷子的。 而一百年后的东晋,士族进化成门阀,才是儒家全面腐化之时。 凉州士家豪强被排挤在洛阳权力圈外,饥渴已久,与杨峥简直是干柴烈火。 最后的那层窗户纸,也在杨峥安定被捅破了。 鹯阴之战、西套之战、萧关之战,一场场战争,无不在说明杨峥是个靠得住的人。 曹魏虽然有些许大义名分,但不要忘了,这个时代仍是乱世,三国鼎立,谁也不是真的正统。 县令、掾吏、主薄、长史很快就有了人选。 各部门的人手也逐渐充裕起来。 不过宣义司、折冲府、亲军三营、九野营,还是杨峥的自留地,牢牢捏在手里。 让出去的只是治理地方之权。 但这已经足以让士族豪强们欢喜。 一些豪强则直接带着部曲投军,这在汉末并不少见。 如李典带着近万部曲,直接投奔曹cao。 皇甫家与杨峥捆绑最深,皇甫陶不愿治政,索性带着两千部曲投军,自备军械粮草,直接被杨峥封为都尉。 其他伍氏、梁氏、廖氏、陇西李氏也效仿皇甫氏,自带部曲。 他们敢来,自然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杨峥照单全收,或封为曲长,或封为都尉,每军皆如亲卫三营一样,每屯都设置宣义郎、宣义令,防备有些人的思想出现状况。 仅仅这些豪强,西平军足足扩充了八千人。 而且据九野营探查得知,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精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