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国舅的太师路_分卷阅读4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7 (第2/4页)

郎立即装壁画。

    这位上任不到两年的刑部尚书大人,原就是国朝一等一的牛人。

    以礼部给事中起任,奉命去中都督造皇陵,见当地闹灾,竟上书廉造皇陵,赈济灾民,堪称向祖宗借胆。

    其后入江浙剿匪,以兵部侍郎之身,转任户部侍郎,治理黄河,政绩斐然。若不是当时治张秋河水患的奏折未被朝堂诸公慧眼察明,致张秋河连年决口,也不至虎头蛇尾。

    治河期间,灾民碗中不添陈米,百姓口称“白青天”,修筑的长堤,亦被百姓们赞为“白堤”。

    如今官任刑部尚书,别的不提,但凡有勋贵子弟欺凌百姓之事得报,必严惩不贷。

    加之其自新朝初立,就任礼部尚书达六年之久。

    论礼,几乎谁都论不过这位曾经的礼部尚书。

    便是勋贵子弟上书辩解,讨不着好不说。

    说不定连着以往犯下的丑事,一块儿被掀个底儿朝天。

    迄今为止,除了前些年被皇后娘娘死死护住的寿宁侯、建昌伯,可从未听说哪位勋贵、重臣子弟在这位大人手上讨上便宜。

    “半年前,耿冢宰牵线的那份吏部官文,那个翰林院的……”

    “尚书指的是?”

    “一份特批的吏部官文,上边印上了内阁、以及几部尚书官印、私印。”

    左侍郎把脑袋翻来覆去颠了几个来回,终于在角落找到了一个名字。

    “大人是说翰林院编修徐穆吧。”

    “徐穆?不错,不错。此人可有消息?”

    左侍郎沉吟片刻,道:“倒是不清楚。不妨遣书吏去翰林院打探一下。”

    说完话锋忽转,“不过在下倒听内子说起,太常寺李东阳长子,翰林院谢迁长子前两日都不约而同地往广东去了。”

    白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