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_第两百二十五章:论功行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二十五章:论功行赏 (第3/5页)

支军队,至少要保证这三支军队自给自足,不至于给兵部造成财政上的压力。这里并不赘叙。

    再说到第三等功勋,这个档次的赏赐,绝大多数针对在此战中牺牲的大魏地方官员,比如原召陵县县令陈邴等人,对于这些位贞烈之士的赏赐,除了赵弘润此前许下的承诺外,朝廷额外给予优待,优待其子嗣,简单地说,就是这些贞烈之士的子侄,朝廷破格录用,哪怕是未经过科试的年轻人,也可以一步到位迈入仕途。

    不可否认这是极大的厚待,看得出来,朝廷也是打着『千金买马骨』算盘,借此稳固提高国内地方官员对大魏、对天子、对朝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总的来说,此番跟随在肃王赵弘润麾下的文官、武将们,皆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封赏,不过因为赵弘润手中还捏着三成原本就打算封赏给手底下这些人的钱物,因此,朝廷降低了财物上的赏赐,而提高了殊荣与权限方面的恩赏。

    也难怪,毕竟今年正是兵部与工部需要大笔金钱的时候,朝廷户部显然也是打着能省则省的算盘。

    但不可否认,似兵部所颁布的详细封赏,无论是大魏的功勋之士还是屈塍等新降的将领,都十分满意。

    至于此役当居首功的肃王赵弘润,兵部所颁布的封赏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

    理由很简单,因为赵弘润的肃王之名,眼下早已名满大梁,并不需要兵部再次替他扬名。

    其实事实上,赵弘润反而希望能逐渐淡出朝野,毕竟若是被盛名所累,将会影响到他以后的日子。

    他可不想被名声牵累,更不想因此被拴在朝廷,哪怕是希望大魏强盛,也不需要事必躬亲不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一句建议,让六部的官员去忙就得了。

    反正赵弘润不希望自己变成劳碌命,跟年仅四旬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