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 (第4/10页)

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

    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贺宴会。李昉那么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分。

    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那么、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表达,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低,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互相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